一位青年文人的正常死亡
作者|李借之
出处|公众号:波普哲学(ID: Philopophy)
授权|已获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从公众号联系作者。
〇
「当锦⾐卫脱掉锦⾐时,他还是锦⾐卫吗?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直到思绪被到访的锦⾐卫打断。那已经是他们第三次上门拜访了。我不记得⾃⼰究竟犯过什么错误,可锦⾐卫也不会⽆缘⽆故来找我。据说进了北镇抚司的诏狱意味着告别平庸,那⾥⾯的⼈要么是⼤奸⼤恶,要么有⼤才⼤智。可我究竟属于哪⼀种,⿁才知道。我只是⼀个遵纪守法的读书⼈,不知怎么就被锦⾐卫给盯上了。」
以上的话翻译⾃我在伊利诺伊⼤学⽂学图书馆找到的⼀本书。⼏个⽉前,我在草坪上写博⼠论⽂时,看到脚边有⼀个红⾊的烟盒,正⾯画着两条腾空跃起的鱼,背⾯写着: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也有害健康。我打开烟盒,发现⾥⾯有⼀锭银⼦和⼀张纸。顺着纸上的指⽰,我就找到了这本书,书名叫「⼀位青年⽂⼈的正常死亡」,作者署名: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
我第⼀眼见到这本书时,它正孤零零躺在书架上,穿着⼀个考究的塑料套。书中,博尔赫斯说他在⼀名阿拉伯⼈那⼉买了⼀本明朝⼈的⾃传,主⼈公叫郑惊蛰。郑惊蛰出⾝名门,⾝长⼋尺,形貌俊美,惊蛰出⽣,后被赐姓郑,所以叫了这个名字。他⾃幼爱读书,擅绘画,通⾳律,正德三年中进⼠,后在家赋闲。⼤约在三⼗岁的时候,锦⾐卫突然找上门来,说他违反了⼤明律,把他带进了诏狱。没过⼏天,他便⾝⾸异处了。博尔赫斯在结尾处写道,这本⾃传⼤概有⼀千字,每个字的字体和⼤⼩都不同。最诡异之处在于,如果这是⼀本⾃传,作者怎可能知道⾃⼰是如何死的?我不记得博尔赫斯的⽂集⾥有这⼀篇,这书上也没有任何关于学校的标记。带着这些疑点,我把书本悄悄塞进了裤⼦⾥,带回了宿舍。
第⼆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它发⽣了⼀些变化。博尔赫斯写道,过了⼀夜后,书的内容⽐之前多了。在这多出来的部分⾥,郑惊蛰想明⽩了⾃⼰为什么会被抓。他曾经在教训晚辈的时候说,嘴上没⽑办事不牢。不知道怎么的,这句话就传到了太监们那⾥。时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眼⽐鸡巴还⼩,于是就⿇烦锦⾐卫把惊蛰抓了起来,严加审讯。惊蛰承认他说过这句话,但并不是影射公公们。他觉得太监们好的很,达则奸妓天下,穷则独骟其⾝,什么皇帝都能伺候,什么案⼦都能侦破。正当太监们想从宽处理他的时候,新的证据又来了:除了嘴上没⽑,郑惊蛰还说皇帝放权给宦官,图的是个六根清净。那时朝中当权的正好是六位公公,这可算捋了虎须了。惊蛰的双腿被打得⽪开⾁绽,最后直接承认⾃⼰想谋反,被⼀⼑砍掉了头。
关于谋反的细节,惊蛰并没有仔细交代。待博尔赫斯再细看这本书的时候,它又有了⼀些变化。惊蛰说,他⾃⼰画的浮世绘在⿊市上卖了⼀百两黄⾦,后来辗转送⼊了宫中。这个细节被印在了页脚的注释上,且和其他信息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也许,惊蛰就是想给四五百年后的⼈们炫耀⼀下资产。
⼆
作为⼀名留美历史学博⼠⽣,我的⾝份⾮常尴尬。现在是 2030 年,中国学⽣申请美国⼤学⽂科博⼠的难度和申请政治避难的差不多⼤。现在我正在聚精会神写⼀本书,叫做「极权作为⽅法——⼀部前现代国家的政治史」。研究我这个课题的⼈很多,不过我⾃信可以另辟蹊径,变成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名垂青史的⼈。 作为⼀个明智的准学者,我的论⽂都会有中英⽂两版,英⽂的负责发表,中⽂的负责传播,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我爱我的学术作品,也爱我的国家,以及国家⾥那些可爱的⼈们。我希望有朝⼀⽇,这⼀对本不该成为⽭盾的⽭盾可以被调解。
在图书馆发现那样⼀本怪书实属新奇。所有进馆的书,都需要经过管理员的整理,盖上我们学校的章,贴上独特的⼆维码,可这本书没有。出于好奇,我又去了⼀次⽂学图书馆的三层。想不到这⼀次,三层的最东⾯是⾛廊,并没有书架。我连忙下到第⼀层,发现这偌⼤的⼀个藏书室竟然⼀本书或者⼀个⼈也没有,绿⾊的⾦属书架对称地排成阵列,把我困在中⼼。⼀眼望去,四周有的只是通向上下层的楼梯。我开始绝望地乱跑,幸好遇到了⼀个刚⾛下楼梯的⽩⼈。她⾦⾊的长发搭在胸前,⾐服上印着⼀条蔚蓝⽽闪闪发光的飞鱼。她说当初修藏书楼的时候,向下挖了五层,所以我们必须上到五楼才可以⾛出去。我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却也不打算再说什么。她告诉我她是研究当代⽂学的博⼠,问我来这⾥⼲什么。我趁机告诉了她书本的秘密,并把她带回了宿舍。
美国⼈从塑料套⾥拿出了那本书。它看起来⽐之前新了好多,封⾯依旧写着:⼀位青年⽂⼈的正常死亡。这本书的后半部又有了变化:⽼博在后来的阅读中,看到惊蛰曾经频繁收到倭国密探的情报,然后和那边的武⼠⼀起⾛私了很多浮世绘。第⼀次接触到浮世绘,惊蛰就被其特有构图和配⾊吸引了,尤其是有趣的春宫图。画家为了画出那些动作,不得不对⼈体部位进⾏放缩。惊蛰觉得这种扭曲是对性与爱最好的诠释。后来他因为传播淫秽⾊情罪以及蛊惑青年罪被锦⾐卫请⾛了。在审讯的时候,东⼚的⼤领导⾯对着画中酥胸半露,春意盎然的妙龄少⼥,真叫⼀个有⼼杀贼⽆⼒回天,巧妇难为⽆⽶之炊。妒⽕中烧之后,他们⼀下⼦砍掉了惊蛰的头。
⽩⼈博⼠觉得这本书全然是在故弄⽞虚。浮世绘⼤概兴起于江户时代,⽽从郑惊蛰之前的叙述来看,他出⽣在成化年间,死于正德年间,⽐浮世绘的兴起早了近⼀百年。
博⼠摇摇头,⽣⽓地⾛出屋门,留下了满屋的⾹⽓。我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暗骂博尔赫斯实在不给我争⽓。
三
⼀个周⽇的午后,我习惯性地读起了偷出来的⽂学作品。打开塑料套,我发现⽼博又多写了三个部分,⼀部分关于他的仕途,⼀部分关于惊蛰的艺术观,还有⼀部分讲的是审讯的详情。进⼠及第后,他在⼭东⽼家当了⼀年的⼩县令,能⼒颇强,很受上级赏识。可惜他不想再⼲下去了,就谎称⽗亲病故回家丁忧。两年多后,他又说母亲病故。上级开始担忧:照这样下去,惊蛰的全家都会死光,之后如若犯了⼤罪,诛九族的时候就没⼈可杀了。想明⽩,上级⽴刻放⾛了他。惊蛰回到京城,买了⼀个⼩院⼦,专⼼研究⽂学和书画。
对于艺术,郑惊蛰是这样说的:「万物皆可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却有⾼低之分,这种『分别』建⽴在⼈们的基本认知范畴上,也就是,建⽴在⼈的理性基础上。作为艺术品的审美对象来⾃于创作者,创作者也⼀定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也就是接受者。有了这些前提,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就可以在社会中流变,并形成特定的结构。作为创作者的接受者可以将⾃⼰的审美活动强加到接受⾃⼰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上。对于那些低级的鉴赏者,⾼品级的艺术作品不会造成很剧烈的审美冲动,但是前⽂提到的社会构架会迫使低层次的艺术欣赏者承认⾼品级的艺术品。整个结构是可变但相对稳定的。⾼品级的艺术(很多情况下是严肃艺术)在这个结构中占据优势地位。创造出这些⾼阶层艺术品的天赋使得创作者们获得了别⼈⽆法享有的权⼒。意见与话语通过社会审美结构传输向下,权⼒通过社会审美结构汇集向上,形成了⼀种建⽴在审美上的极权。在艺术领域,极权不是⼿段,极权是⽬的,是所有严肃艺术家的宿命……」
⼤⽂豪博尔赫斯在叙述这⼀部分的时候,显现出⼀种不屑。不过我认为这部分还是有⼀定启发性的。众所周知,博尔赫斯描述的书⼀般都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他⽤逻辑雕刻着意识⾥的迷宫,在充满神秘的思辩中实现⾃⼰的审美诉求。不过我总是觉得这本书⾥⾯的郑惊蛰⾃传是确实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且⼤明王朝也的确有那么⼀位⼈才,他在搞艺术之余还喜欢说说风凉话,以⾄于断送了性命。想到这些,我打开了电脑⾥的论⽂,把题⽬改成了「⽅法即⽬的——⼀部国家主义视野下的极权史」。
四
在接受审讯的时候,郑惊蛰说他的春宫图卖给的不是别⼈,正是当朝天⼦正德皇帝。皇帝把那副名为「鹊华好⾊图」的绝世之作挂在豹房粉屋屋顶的正中央。如果这间房⼦被保存到了今天,那惊蛰就会享有⽶开朗琪罗那样的盛名。 每当和情⼈巫⼭云⾬之时,皇帝都会盯着那画上细长的双腿和红润的脸颊,觉得⾃⼰离艺术更近了⼀步。郑惊蛰还有⼀些秘密,不过博尔赫斯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才能看到,⽽我也得在恰当的时间从⽼博那⾥知晓。这个时间便是⼀年⼀度的布鲁姆⽇。那天,这本封⾯印着「⼀位青年⽂⼈的正常死亡」的书变厚了很多,⾥⾯多出来了不少受审的细节。作者署名也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变成了钱宁,当时的锦⾐卫指挥使。对于这件事情,有两种⽅法去理解:1、原作者的思维雕刻技艺已经炉⽕纯青,作品已然有⾃⼰的⽣命⼒,不再需要创作者的加成了;2、展现在我⾯前的是⼀卷详细的口供,与⽂学没有任何关联。
按照钱宁记录的口供来说,皇帝读了郑惊蛰写的⽂章,并召见了他。惊蛰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画⼀个茅房,听到圣上⼜谕后,他放下笔,嗅了嗅空⽓中不和谐的味道,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个艺术匮乏的时代,也是⼀个满是极权⽓息的时代。他对帝国的最⾼统治者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想会会那个神秘⽽⾼贵的青年⼈。在惊蛰的印象⾥,正德皇帝应该穿着曹弗兴画的⾐服,挂着吴道⼦画的丝带,戴着克利姆特画的头冠,领着弗朗索⽡布歇画的⼩ 侍⼥,出现在黄公望的⼭⽔世界⾥,或者坐在郭忠恕描绘的亭台楼阁内。不过,真正的正德皇帝那时正光着⾝⼦平躺在豹房⾥的床上,左边摸着汗淋淋的钱宁,右边抱⼀个娇⼩的宫⼥,看着惊蛰画的淫荡的浮世绘。
钱宁回忆说,正德在性⽅⾯是⼀个妥妥的独裁者。每次他都会选⼀男⼀⼥侍寝,侍寝的过程也是充满了压迫与剥削。完事后,他还会拍拍男⼈,说:朕宠幸你,纯属爱好;然后又拍拍⼥⼈,说:朕宠幸你才是本分。读到这⼀段,我就觉得钱宁可能是被皇帝宠幸傻了,居然把这些东西都写到了惊蛰的口供⾥。正德皇帝擦⼲净⾝⼦,换上了体⾯的⾐服以接见郑惊蛰。惊蛰抬起头,看到了⼀个尖嘴猴腮的⼈。现实虽然和他期待的不太相符,但他还是说了⼀连串的奉承的话。朱厚照⼀开⼼,就赐姓于他。圣上欣赏惊蛰的艺术理念,于是把他请进豹房彻夜长谈。
惊蛰告诉皇帝,艺术的⽅法论主要有两个:感官刺激和观念传达。好的艺术家⼀般都会想尽办法刺激⼈的感官,不管是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还是触觉。我们可以把⼈们的感官排列组合,然后创造出绚烂多彩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更⾼级别的艺术就依赖于观念,甚⾄是实打实的哲学思辩,这也是五百年后的艺术要经历的转型过程。正德皇帝点点头表⽰赏识。他说,其实极权也可以分为观念传达和感官刺激两步。⾸先就是要让⼈明⽩朕是伟⼤⽽正确的,其次要让⼈们明⽩,极权只是⽅法,不是⽬的。观念⽅⾯做好了,剩下的就只⽤负责刺激了。⼈类有多少种感官,诏狱就可以发明出多少种刺激的⽅法,谁要是不听话,就把谁玩⼉得死去活来,看看他的⽣理结构到底和医书上写的有什么不同。
「艺术的⼀⼤主题便是政治隐喻,没想到皇帝居然也发现了,难怪天下都是他的。」惊蛰的口供⾥出现了这样⼀句话。我看着⼿中这本笔录,觉得世界更加的蹊跷了。「后来我便算是和皇帝有了私交。每个⽉圆之夜七天过后,我都会和正德帝在豹房⼩聚。豹房是⼀个伟⼤的建筑,你从豹口进去,会看到满世界的花纹。那些花纹在墙上流变、扭转,然后腾空跃起,向着更⾼维度的世界进发。通过狭长的豹喉,就会进⼊豹胸。那是⼀个粉红⾊的⼤殿,有⼋⼗⼀个乐⼿被锁在殿内的椅⼦上,随时准备演奏。除了⼤明的乐器,那⾥还陈列着从夷⼈那⾥抢来的鲁特琴和⽻管键琴。再往⾥⾛就是⼀个紫⾊的博物馆,馆内摆满了雕塑、绘画和装置艺术。⼤厅中央就是皇家画室的轮值⼈员。他们在拼命模仿前⼈的技法和构图,再把新时代的思想注⼊不朽的艺术作品中去,然后⾼价卖到民间,以充盈国库。再向⾥⾛便会来到⼀间⽩的没有⼀丝杂⾊的房。皇帝会把钱宁带进这个屋⼦,舔舔他的⽿垂,然后⽿语道,朕的江⼭,就靠你了。」
「正德帝会在这间屋⼦⾥见他真正看得起的⼈,这其中包括我郑惊蛰。 会⾯之前,我按要求沐浴,换上⼀袭⽩⾐,双⼿捧着新画好的春宫图,站在门口等候。会客厅的后⾯,就是粉红⾊的豹屁股屋。那⾥⾯养着棕熊、⽼虎和豹⼦。在三个巨⼤的笼⼦⾯前,有⼀张粉红⾊的⼤床,躺在床上,你就可以看到墙上我画的春宫图,画⾥的⼈穿着⼀袭⽩⾐,双⼿捧着这副我画的春宫图,等着两扇⽩⾊⼤门徐徐打开。」
五
很多时候,我读⽂学作品都是在为我的研究课题找灵感。从这个⾓度说,这本偷来的书没有给我很好的阅读体验。⾸先,惊蛰并没有详细说明极权主义的定义、性质、优势以及其⼿段性,更没有交代极权的历史。另⼀个⽅⾯,惊蛰作为⼀个观点偏颇的⼈,居然可以逃脱审查,甚⾄得到上⾯的认可,这不得不让⼈嫉妒。认识到这些,我打开了电脑⾥的论⽂,把题⽬改成了「艺术作为极权——⼀部表现主义视野下的极权史」。
随着其作品⽔平越来越⾼,其⼈格越来越受到皇帝的赏识,惊蛰获得了⼤师的名号。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出了⼗万两银⼦的天价。当时的⼀位智者王守仁评价惊蛰,说他的浮世绘作品有拉斐尔前派的⾃然,风格派的纯粹,原始主义的放荡和未来主义的潇洒。惊蛰知道他⼀定是胡扯,因为那个时候并不存在这些乱七⼋糟的流派,不过还是欣然接受,毕竟阳明先⽣是⼀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未来他的思想将变成难以打破的权威,借由学术圈的组织结构,最终转化为新时代光辉⽽伟⼤的霸权。
在⼀次和皇帝的长谈中,惊蛰说⾃⼰就是艺术界的帝王,和正德并列为这个时代的两座⾼峰,和阳明先⽣并列为整个⽂化史的两座⾼峰。同时,艺术可以隐喻政治,⽽政治却⽆法隐喻艺术;艺术可以视儒学为素材,⽽儒学很难视艺术为素材,所以他⾃⼰的地位是⾄尊中的⾄尊。他还说皇帝所谓的极权的⾮⽬的性都是胡扯,极权是⽆处不在的,想⽤好这个⼯具,必先将其⽬的化,不论是在政坛,在学术圈,还是在艺术领域。惊蛰回忆说,他那次进豹房前吃了⼀个毒蘑菇,结果眼前的世界开始扭曲,⾃⼰也变得⼜⽆遮拦。从此,正德皇帝再也没有召见过他。⼀年后,惊蛰就因为失⾔进诏狱,审他的⼈正是⽼熟⼈钱宁。钱宁趴在他的⽿边说:对不住了。我问出真相只是爱好,感官刺激你才是本分。
惊蛰招供说,他在和皇帝失了联络后,确实写了⼏篇诽谤朝廷的⽂章。他希望⼈们醒过来,去追求⼀种从未出现过,能让⼤家⽆⽐快乐的东西。⾄于那是什么,我也不是很确定,可能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由」吧。在⽂⾔⽂⾥, 这绝不是个常⽤词,难怪惊蛰表达起来如此困难,也难怪我们追求起它来如此不易。惊蛰说,⾃⼰搞艺术是本分,写这些⽂章是爱好;向皇帝提意见是本分,骂朝廷是爱好;接受锦⾐卫的提审是本分,配合钱宁的讯问是爱好。他还说,他攻击朝廷,并不是因为他不爱朝廷不爱⼤明,⽽是因为他是郑惊蛰。此处钱宁加了⼀句有趣的批注:「我们打你,没收你的⽂章,也不是因为你说的不对,或者恨你,只是因为我们是朝廷。如果⼈⼈都能只安守本份,不发展爱好,那该多好呢?只可惜有些⼈的爱好就是不守本分,⽽我们的本分,便是打击他们的爱好。」
六
2030 年,⼈们早已没有了什么本分。⼏年前,世界上⼏个最重要的国家都⾛向了威权化的道路,从那时候开始,学者们就不能研究真理,转⽽去讲道理了;艺术家也不能去研究美了,他们要去研究⼀种叫正确性的东西,研究的不透彻,锦⾐卫就会频繁光顾他们的家。在缺乏⼥⼈的军队⾥,营妓⾃然成为主⾓,所以在满是束缚的时代,⾃由便必须成为主题。这样的思考在那本⼜供⾥也有记载。惊蛰在诏狱⾥,看着钱宁红润的⾯颊和⾼挺的⿐梁,说:「阿宁,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由吗?」
钱宁笑笑,凑到惊蛰的⽿边,悄声说到:「五年前,市⾯上⾃由派的书⾥,有⼀半都是我和皇帝合写的。整个国家的⼈,有⼀半以上也是⾃由派,包括那个被千⼑剐的刘瑾。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由,但我们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它。你懂吗?」
「那你为什么要把我抓起来,说我诽谤朝廷,中伤公公,还企图谋反?多少⽂⼈经历了这样的⾮正常死亡!」
「⾃由是所有⼈的爱好,⽽⼲好活才是我们的本分。在⼀个所有⼈都追求独特,追求⾃由的世界,像你们艺术圈,不也是有你这样的极权者吗?谁都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世界该是的样⼦,和它真实的样⼦,如果完全⼀样,那岂不是太⽆趣了?」
「所以你们就变成了锦⾐卫?即便在脱掉锦⾐的时候?即便⾝边所有⼈都他妈的向往着……」
钱宁摸摸惊蛰的脊梁,温柔地说道:「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树林⾥分出两条路——⽽我选择了⼈迹更少的⼀条,从此决定了我⼀⽣的道路。这是弗罗斯特的⼀⾸诗,即使番邦的朝廷都和我们不同,我们也要选这条路。林中多岐路,殊途⽽同归。普通的儒⽣做得到我注六经,⾮凡的儒者要让六经注我;普通的艺术家将⾃⼰投⾝艺术,伟⼤的艺术家会⽤艺术构架⾃⼰;普通的政客要以天下为⼰任,了不起的政治家要以⼰任为天下。这些道理你应该⽐我更明⽩吧?世界上不存在⾮正常死亡。⼀切都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只需要适应。」
「适应吧,我的惊蛰,别忘了你的姓可是郑。」
七
第⼆天,郑惊蛰认罪伏法。他的画⼤多充公,⽥产祖宅悉数拍卖,市⾯上流通的惊蛰著的⽂章全部被收缴然后被烧掉。三天后,惊蛰进了西市斩览馆。观斩的⼈中,有⼀个长得尖嘴猴腮的青年,也有⼀个双眼朦胧,步履蹒跚的⽼⼈。⼤⼑落下的那⼀刻,尖嘴猴腮者流出来热泪,⽽⽼⼈则悄声念道:「这本书,也转来转去,终于找到了⼀个结尾。」我看到这⾥,又⼀次打开了论⽂。这⼀次,题⽬就叫「极权作为艺术——⼀位青年⽂⼈的正常死亡」。
确定好论⽂题⽬,我合上了这本书,发现书的作者又变回了博尔赫斯。我⽤塑料袋封起它来,放进裤⼦⾥,⾛到⽂学图书馆的第三层,把它还给了失⽽复得的书架。我眼含热泪,深情向萍⽔相逢的郑惊蛰告别。书架在我的⾯前缩 进了洁⽩⽆瑕的⾛廊墙壁。⼀瞬间,⽂学图书馆三层的东侧又变得空空荡荡,了⽆⼀物了。
告别了书中这个不寻常的世界,和我有关的便只剩下待写的论⽂,待读的书,待上的课和待业的⾃⼰了。我的前途依旧渺茫,世界的样⼦依旧模糊,谁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变好,我们会不会被⽣活善待。
⼋
当天晚上,有两个⾝着飞鱼服腰佩绣春⼑的⼈敲我的门,我没有开。毕竟这⾥是美国,他们⼀时半会⼉应该还不能拿我怎样。第⼆天打开门,我看到他们给我留了⼀个信封,⾥⾯装了两页纸,是从那本书上撕下来的。纸上记录了惊蛰对于艺术最后的思考,或者说,他临死前的⼀派胡⾔:
「艺术家所追求的,是被审美奴役的⾃由。所有的事物,⽆论是诏狱中的⽪开⾁绽,皇宫中的草菅⼈命,⿊市上的蝇营狗苟,刑场上的⼤块⼈⼼还是⽂渊阁⾥的⾃我审查,皆可被视为审美对象。当政治与死亡作为艺术展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由为笔触,极权为构图,观念传达作为配⾊,感官刺激作为装裱。在这种集体意志画成的春宫图⾥,我和皇帝是主⾓,皇帝和钱宁是主⾓,钱宁和锦⾐卫是主⾓。⼤家在你来我往的性暗⽰⾥,⽣⽽赴死,死⽽复⽣,⾃得其乐,彼此成全,循环往复,⽣⽣不息……」
2019.08.18
李借之
济南